嘀——嘀嘀

关键词:设计,IT,想法,游戏。

视觉化的韩寒文字——《后会无期》观感


其实本来打算再过一阵子等没那么火再去看的,但还是受不了社交圈的各种轰炸和剧透,我怕等到过一阵子就被剧透得差不多可以不用看了。。。于是一个人去看了。影院里女生占了三分之二有多,你们这群口口声声叫别人岳父的实在是太糟糕了啊。


总体感觉,作为一部电影来说,算不上非常好的佳作,顶多算中等偏上吧,在我看过为数不多的电影里面属于比较特别的那种。

整部电影充满了非常有韩寒特色的转折,即前一秒钟还在很认真地说着看似很文艺的一句话,后一秒钟瞬间就用极其现实的描述bong的一声把你从能量的正无穷摔到负无穷,而这种巨大反差一般都能造成非常大的喜剧效果,这也是韩寒的文字的一大特色。在本片中其中一个例子就是他们三个在浩汉的房子里看车子的时候,江河问浩汉为什么没见他开过这车,浩汉扯了一通当你离开家乡一段时间,再回来之后,你会发现你现在眼中的家乡已经完全不同了之类的,当你正在为这段文艺的话感慨的时候,结果他其实是想说这路比车窄。但其实当你笑过之后,或许你会回味一下,到底他想说啥呢?理想?现实?

而除了台词上的转折,在电影这个载体上,韩寒把这种转折转换到了视觉上。比如阿吕老婆的头盔放到车上结果被江河颠下来那一幕,当车后那两个人还在唏嘘感伤阿吕说不会让他老婆沾上一丝尘埃的时候,车子发动了。(当然,动漫看多了的会知道其实这就是一种flag,跟“打完这场仗我就回老家结婚”是一个道理,只不过铺垫更深戏剧效果更强)

我看过了韩寒所写的每一本小说,所以对这种转折的手法实在太熟悉。我甚至不知道这对于电影的体验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反正几乎在每一个这样的转折出现之前,当剧中人物还在说着前半句文艺的话的前半句的时候,我就猜到后半句要把我打回现实了。于是只能在整个影院的笑声中咧咧嘴。继续纠结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说回这部片子。

在人物角色的选择设定上,似乎韩寒的作品总是会出现一个自大的自以为曾经跨过山和大海穿过人山人海的家伙,有着远大而荒谬的理想,引领着剧情的发展。这个角色,在光荣日里是大麦,在一座城池里是健叔,在后会无期里则是浩汉。

同样也会出现的是一个表面文弱甚至懦弱但心思慎密的如果有女主的话就很容易被女主看上的家伙,这个家伙通常会是剧情的陈述者和作品核心思想的表达者,即“我”。这个角色,在长安乱里是“我”,在他的国里是“我”,在一座城池里是“我”,在后会无期里则是江河。

我觉得这两个角色都是韩寒的某种映射,也是我自己的某种映射,所以我才那么喜欢看韩寒在一座城池之后的作品,而且很少会看得大笑。


至于剧情,这是整部作品最弱的一部分。

可能是因为第一次制作这种100分钟的作品,其实比小说的时长短了太多,而且视觉影像比起文字而言在剧情推进的效率方面又低了太多。所以对于什么地方要详细陈述什么地方要留有余地似乎控制的不太好,最后结果是感觉出发用了过多笔墨,阿吕的部分有点莫名其妙,最后的结局则甚至有点草草收场了。在韩寒的作品里,从来没有出现过“后来”然后给一个美好结局的事情,从来没有过。有的只是余味无穷。我不知道是不是为了降低门槛让更多人喜欢这部片子所以才设定的这样的结局,但我只觉得这个结局很不好。


如果说台词与桥段的设计和人物角色的设定属于正常发挥,剧情有点一般的话,另外有一个方面是我很喜欢的:音乐部分。

在前期宣传的时候听到GEM唱的《后会无期》的时候其实并没有觉得有多么好,最多算中等偏上吧,但当煤气罐爆炸的那一瞬间随之而响起的“当 一艘船 沉入海底。。。”的时候,那一种超现实的荒诞感和荒诞背后离开家乡的那种感觉混杂在一起的感受,让这一刻的感受极其丰满。

然后就是我最喜欢的《东极岛之歌》,编曲来自一首不知道是恶搞还是什么的歌曲《O Kazakhstan》,原曲歌词非常精彩。在片子初期出现的这首歌,带着一种莫名的自大和超现实的感觉,然后歌词又改编得足够荒诞,非常像韩寒在光荣日、他的国那个时期的小说里面所描述的那个时代背景的感觉,很有意思。

然后就是那首《QUESERA SERA》,其实触动我的不是那首歌,而是江河随着手机铃声诵读歌词中文翻译的那个场景,莫名的有味道。



总的来说,作为一部电影,我觉得《后会无期》属于中等水平吧,作为一部作家跨界的处女作的话,算中上吧。这部电影编剧和导演都是韩寒,其实比较希望能把剧本整理成小说,我相信这段跨越中国的漫长旅途里肯定还有更多的故事。


PS:mark:冬天随身带电池,正极放静电泡妹大法get√

评论
热度(1)

© 嘀——嘀嘀 | Powered by LOFTER